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语文Day2 季氏将伐颛臾&蒹葭

语文Day2 季氏将伐颛臾&蒹葭

汉语言文学

孔子生平

  • 断代体:只描写一朝一代 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物 时代 国家 代表作 核心思想 儒墨道法
    孔子 孔丘 仲尼 春秋 鲁国 《论语》 “仁” “孝” “礼” 儒家
    孟子 孟轲 战国 邹国 《孟子》 儒家
    老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庄子》 道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制” 法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墨家
    孙子 《孙子兵法》 纵横家
  •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后有亚圣孟子,主张积极入世

  • 佛家: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牟尼,讲究因果报应 修行为来世

  • 道家: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后又庄子,主张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克已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天下就人人相爱,太平无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周游列国,直道而行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1)第一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2)第二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3)第三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 中心概据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及弟子 ·先秦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成语

  •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 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 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节):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隔水相望,苦苦追寻而不见的惆怅。 第二部分(第3、4节):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可望而不可即,失意郁闷之情,不言自明。第三部分(第5、6节):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曲折与漫长,突出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写作手法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兼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求”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韵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诗中实写兼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晒旧衣感赋

清·周寿昌 卅载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
©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